当"固定公式"撞上"英格历史":一个z世代孩子的兴趣成长笔记

2025-07-18 17:00
因为工作原因,上周我到某小学参观,在那里认识了小丽。从她身上,我看到了新时代小孩和我小时候巨大的差异。
图片
注意到小丽是因为她的身高。当时,我们都在校门口等人,我无聊就问她:“你个子好高,是不是高年级的学生?”
她在陌生成年人的面前有些害羞拘谨,旁边的老师帮忙回答说,小丽读2年级,因为喜欢跳舞,所以长得比别人高。

不过聊到她的兴趣上,她忽然打开了话匣子。小丽告诉我,她学爵士舞,以前爱画画,但现在爱打羽毛球。她成绩在班上前几名,考得最好的是语文。
擅长语文是因为小丽喜欢读故事,只是自己来写有点恼火。数学她就不是很喜欢了,“不知道为什么,考试总会少一些分”。
图片
当天是周五,小丽在期待周末,因为她家会和隔壁一家同去周边自驾游。
小丽在等妈妈来接自己上舞蹈课,和最好的朋友一起上,就是住隔壁的小圆。
小丽还聊到刚加入的英语小组,“我还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英语。”但有趣的是,小丽嘴上说不知道,童稚的脸上却没有一丝迷茫。


90年代的教育环境里,比起探索孩子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,更重要的是去“补习班”。比如孩子偏科,学不好语文,就要多“补”作文课。

像街舞、乐器、篮球这种“兴趣班”,学校里没有,也不是随便报课的。

有的家长用自己的”兴趣“给孩子报班,有的家长始终认为“正经”学习,也就是应试教育考的那些才重要。

当年我妈知道我想学画画,报美术班的条件是补我最讨厌的“奥数”,导致我多年的噩梦都是奥数课上套用的公式。


那时候的家长没有这种概念,就是比起培养“全才”,让孩子在喜爱和擅长的领域里学习,人更容易在正向反馈中获得成就感,并快速掌握学习方法。

图片

小孩的兴趣广泛也不是什么坏事,反而说明他们有积极的探索欲。

好在现在的教育理念里,不会专门把作文、奥数、英语分在要“补”的,把舞蹈、画画、打篮球分在“玩”。

小丽说到各种学科,都用“喜欢”这个字眼,比如不知道喜不喜欢的英语。我在她身上没有感觉到学习的压力,而是一股跃跃欲试的热情,像一颗合适土壤里成长的种子。


随着教育理念的巨大改变和技术的飞升,现在我们有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”,有智慧校园,不久也会有”人工智能教育“,我们有了更多方法和工具来助力孩子的多元成长。

以后的“好学生”和以前的“好学生”天差地别,比起死背硬记得来的成绩,更注重的是学习动力、独立意识、社交能力甚至领导能力。

孩子的兴趣爱好,本就不该是课余生活的调味,而是自我探索、实现“自我价值”的重要途径。

图片

过了一会儿,小丽妈妈到了,这个可爱的小孩走之前还考了我一道题:“你知道英语课后面是什么课吗?

我胡乱回答了一个“数学”。

小丽嘿嘿一笑:“是历史哦,因为English(英格历史)。”


(文中“小丽”“小圆”皆为化名。)